Jan 14, 2009

RM 98.01.15

今天是研究方法的最後一堂課。除了繳交研究法的期末報告之外,老師讓我們兩兩分組,進行二個部份的互相問答,第一個部份是針對別人的研究主題提出一些問題和建議;第二個部份是說五個懂與不懂的部份。

感想:
我想透過交談是很好看看別人反省自己的好方法。

重點摘錄:
一、我跟BIGWOLF同一組,進行第一個部份,我問。
首先是先聽BIGWOLF講他的動機跟目的,一開始很不了解書目療法是什麼,在聽完BIGWOLF的解釋以及整個研究動機跟目的之後,真的覺得這是一個很有人性關懷的主題,對於他的研究主題興趣倍增。
於是就迫不及待的接著問那你的對象跟研究方法,BIGWOLF有一個全觀的想法,我也覺得這是一個可以做的方向,其實一開始並沒有限定自己是要幫BIGWOLF聚焦,只是順著自己的好奇心一路慢慢的問下去,不過在問完之後到很想要BIGWOLF把他全部都包了,因為這個真的很令人感到好奇。
後來TIM來通知還有最後五分鐘時,趕緊捉時間,想說老師的期末作業有個前置研究,也來問一下趕快先聽為快,快快先滿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不過BIGWOLF提到,他現在功夫未來到,還不太趕去做,因為他研究的會牽涉到心理,怕會造成其他不好的影響。我也深感同意,所以我只好期待他的畢業大作了。

二、我跟KURT同一組,進行第二個部份,我答。
這個部份相較於第一個部份,我覺得比較難回答,所以我總結了我整堂課的心得,可能在課堂上沒有明確說明清楚,所以我把它寫下來。
我了解了什麼研究題目配什麼合適的研究方法,也明白質量化的方法各有何不同,嚴謹研究,整個研究法的外面那一層我也都明白了,除了自己覺得在詮釋資料的部份很弱之外,但整體上我覺得我所受的訓練不是課本中對於各研究法詳細的定義,也不是考試中可以振筆疾書的功力,反而是探索的能力。
還記得開學前老師問大家就大家以前的認識研究方法是什麼?記得那時我將腦中一閃而過的一些概念快速寫下,像是歸納演繹、質化量化、各研究方法、信效度這幾個概念,覺得研究法就是這些。但在上完整學期研究法之後,我覺得研究法變大了,於是我覺得我更小了。

Jan 12, 2009

RM 98.01.07

課程逐漸進入尾聲,今天是倒數第二堂課,但是當重要的主題:量化資料分析(研究者做一些事情將這些原始資料,變成能夠看到它們在假設上所陳的為何)。

感想:
量化資料分析是相當重要的一部份,其中含有相當多的專有名詞,解決了部份第二次的分組報告的困惑,雖然同學有提到沒有實際操作不曉得何時該用什麼,不過我倒覺得技術上的操作是其次,概念有沒有通對我顯的比較重要,尤其是透過了解再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更重要,不過現在的我還是必須再多念幾遍才會通吧。

重點摘錄:
量化資料大致流程如下:
資料處理→敘述統計:單變項分析(次數分配、集中量數測量方法、離散趨勢測量方法)→雙變項分析(雙變項的關係、解讀雙變項關係:散布圖、雙變項表格、建立並解讀表格、相關性之測量方法)→兩個變項以上之測量(統計控制、百分比表格的設計、多元迴歸分析)→推論統計(注意目的、統計顯著度、顯著水準、型一與型二錯誤)→問題與重點複習(統計結果的表達方法)

Dec 31, 2008

RM 97.12.31

今天是大家第二次分組報告的發表,由各小組自行選擇感興趣的量化研究法(調查、實驗研究、非反應式研究),進行比較分析後的報告。第一組是報告線上音樂(問卷調查法);第二組是報告資訊尋求(實驗法);第三組是教學策略(實驗法);第四組是資 尋求(問卷調查法);第五組是滿意度研究(問卷調查法)

感想:
這學期有很多分組報告的機會,可以看別人也看自己,雖然有時候要花很多時間在討論上,但還是看到很多人的優點,從中學到很多。

概念重點及各組報告優點摘錄:(以後在做量化研究分析要注意的地方)

 
概念重點:
1、假設的較佳表達方式:對立假設可用不成立成立,虛無假設用無法拒絕無法接受
2、如果研究前的ASSUMPTION受到挑戰,後面的顯著性有多高都沒有用
3、type I error (型I誤差) VS type II error (型II誤差):(以小偷的判絕為例)
3.1 type I error (型I誤差)在假設為真的情況下,(事實上假設是對的),你卻拒絕。
3.2 type II error (型II誤差):在假設為錯的情況下,(事實上假設是錯的),你卻接受。
3.3 type II error犯錯很嚴重,所以要避免type II error要有99%的信心水準,而避免Ttype I
error則為95%的信心水準
4、通常信心水準的要求:虛無假設在.01,對立假設則是.05

各組報告優點:(分析資料與研究結果的表達範例,可做以後參考,但還是要根據研究性質來選擇合適的方式)

多篇分析資料與研究結果的表達範例:

量化研究的數據範例圖表:重點在研究工具是如何測量如何分析如何驗證


各類型論文及其統計方式的差別:(可做以後參考)

Dec 29, 2008

LIS 97.12.22

今天邀請到本所姐妹校 Univ. of Wisconsin at Milwaukee的李鶴立(Hur-Li Lee)老 師來學校演講,演講主題有二個,第一個主題是「Information Structures & Academic User」;第二個主題是「Traditional Chinese Biblographic Classification」,最主要是說明整個研究的目的問題和發現。

第一個主題:
Cutter(1904)"The convenience of the user"

其實不管是什麼學習背景的人,都容易用自己的角度去想事情,所以有時候也不見得一定要分為圖資系跟非圖資系的一般使用者來看待網站還系統的設計,不過老師提到圖書館的meta search是的確很讓人看不懂,老師也提到因為以使用者角度為主,設計了大學的入口網站,分別以學生、教職員、校友及訪客的角色來設想,重新編排了學校的網 頁,不過有時候好像不是想像中的convenience,我選擇了學生的身份,但不見得就真的比較好找資訊,反而會照著學校的主要架構(行政單位、教學單位...)查詢,要真的找不到,就會利用學校網頁提供的search,看要找的東西到底放那邊?

第二個主題:
見微知著

這個主題我沒有太大的感覺,只是有一個很淺的發想,發現圖資系的人似乎都很會組織跟歸納,也許不是那麼百分百的準確,但真的似乎很多事情,被圖資系的人碰到了,第一個處理的動作就是把他給拆了,然後把它們分類分堆,但似乎忽視了就整體來觀看分析的訓練,必竟任何一件事都是一體多面的。

Dec 21, 2008

RM 97.12.17

今天課程進度是如何進行論文寫作,說明論文寫作的基本原則,以及請三位同學來分享文獻。維持一貫的方式大家先提已知及未知各三件,再由其他三位同學來跟大家分享論文寫作(大家都很謙虛)。

感想:
今天的講題偏向實際操作的原則,還有三位同學來分享論文的經歷,真的很可貴,因為這些都不是平常可以聽到問到的,還有簡報的呈現方式也是值得學習的地方。

摘錄:
▲論文寫作:(參考網址:http://www.sfedit.net/  十二步有效撰寫論文)
1、題目的選擇:可以先從自己有學術性的論文、研究報告開始閱讀
2、論文的結構:篇首、正文(主體、結論及展望)、參考文獻、附錄
3、標點符號。
4、論文的文體與形式:以系統語言陳述、充分利用圖表
5、研究論理。
6、文獻探討:好的文獻探討,是經由支持、解釋與闡明隱含在研究中的邏輯。

▲最深刻的同學提問:
每一篇相關文獻要熟讀到何種程度才列入參考書目的清單?
→APA格式規定,如果文中沒有引註,不應列入參考文獻

▲同學分享:
WINNIE:
題目:公共圖書館新移民女性服務手冊制定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圖書館為例。分享申請國科會計畫的心路歷程。改寫的經驗(從88,388字濃縮成8,472字)
ERIC:
分享寫論文的整個經過:歷(大學的專題、沒有修過研究方法、自己寫讓老師看、甚麼是研究?)、難(寫前懶、換題目、邏輯與撰寫)、做(教授告訴我和沒告訴我的事、文獻探討不是家具型態、研究方法、研究概念圖、豆子謄稿機、質化分析軟體Nvivo)、趣(與人互動…、為什麼要跟你說?因為在研究!、甚麼是研究、研究貢獻)、問(怎樣才算抄襲?界定在哪?二次引用的問題?)。
KURT:
分享寫論文的SOP(很有KURT的風格),從數位典藏大方向拆解成小詞彙開始進行,並簡單介紹一些對於數位典藏的概念,及如何縮小範圍(共同及相異點)。每個人的問題都不一樣、80%reading及20%forture。

Dec 16, 2008

LIS 97.12.15

今天請到中國大陸前TOP的學校(武漢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信息管理學系教授前來演講,演講的主題環繞在信息管理學系目前的現況及因應資訊社會所做的調整,讓科系符合趨勢也讓培養出來的學生有就業能力,最後則由小蝶老師來介紹師大圖資所做結束。

專業與產業
從簡報中了解每個學校除了強調自身學科的價值之外,也很注意現在與產業之間的關聯,讓學科的發展與大環境結合。不過在整個高等教育漸漸普及的現代,研究生不再像以往一樣就是專心做研究,更需像大學生一樣配合實作,保持與產業的鏈結。

教育養成人才
研究所是要養成什麼樣的人才?又圖資所是要養成什麼樣的人才?遙想以前大學的教育,老師希望我們成為很有組織很會找資料的人,而研究所呢?從一堆作業中學習,學習的不是那個作業的進行過程或完成結果,而是隱性的建構,建構面對問題的因應及盡可能全盤的思考面向,而不是耳朵能關多緊就多緊。

LIS該屬於什麼學院?
目前LIS在中國大陸屬於管理學院,而在台灣則有屬於以下學院的情形,文學院、教育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或電機學院,對於這個我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LIS的多元觸角,憂的是學科本身存在的定位、價值。也正是因為LIS沒有強大的理論做支持,危機感反而是我們現在所最需要的。